|
             │

|2025年10月|2025年8月|2025年3月|2025年2月|
這裡紀錄嘎嘎自2025年10月以前的工作日誌

拍了無數張蟻蛛照片,
對於鑑定的正確性仍没有保握,
以臺灣蟻蛛來說:從雌、雄棲息環境觀察,
要分辨型態多樣性似乎只能氣質判斷。
氣質判斷不是毫無章節,
是收集無數資料和漫長思索的過程,
雖然它不具實體科學驗證,
但最終似乎也會有相近的結果。
(北埔之旅2025/11/10 寫於大溪)

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1+1等於2,
努力就會成功,這些是知識,
其實没有多大的意義,因為少了一個覺知。
同樣2顆種子一粒種在貧瘠土地,一粒種在肥沃土壤,
結果必定不同,1+1也不等於2,
在物質的世界或許它是正確的,
但生命有精神的特質,心靈世界無法用尺做量化,
只有當下的覺知才能看到實質的光和能量。
因果是定律,而緣起緣滅是覺知。(2025/11/8)


其實我並不是要去北埔,
半夜2點半上高速公路,出門前導航到墾丁,
到了車亭休息站休息,
也許作息亂掉了,睡不著,覺得很累,
隔天都在三義,不敢南下。
下午決定北返到北埔。
回去之前到附近的九華山參拜,
這個指令似乎不是我所發出的,
我相信那是潛意識。
回家,發現在三義休息站拍到的是,
稀有的鈴木庫螽 Kuzicus suzukii ,
之前有拍到若蟲,成蟲首拍,
墾丁没去成但冥冥之中,指引我到這裡,
這樣的結果也很滿意。(北埔之旅11/7)


台灣昆蟲之旅來到新竹北埔,4天3夜,
在海拔600 - 800公尺的多條林道尋訪昆蟲的蹤跡,
過去都是單一路線一天行程,
這趟用了3-4天,每天會走1-2條路段,
發現蟲況好的地方似乎可以感覺得出來。
林木要深,草木要翠綠,山要自然,水氣要够,
人車越少越好,蟲況好時每走幾步便有拍不完的昆蟲。
(北埔之旅2025/11/6 寫於大溪)

蓋皿蛛屬台灣4種,早期圖鑑紀錄一種。
有一種很像日本圖鑑Neolinyphia nigripectoris ,
我確定該種腹部的斑紋和肌理特徵,
台灣生物多樣性網路叫牠黑斑新皿蛛,
除此没有相關的資料, iNaturalist也没有,
越來越覺得分類非常困難。
大自然的奧秘不是我們有限的生命可以理解的,
我在標題後面加註一個「?」號,傳遞目前所知的狀況,
放下執著,繼續拍照吧!(觀霧之旅2025/11/2 寫於大溪)

在杉林溪拍到一隻寄蠅被蟹蛛獵捕,
從斑紋鑑定是長唇寄蠅屬Siphona,
昨晚在11年前的大雪山檔案裡又發現,
而且斑點位置正是Siphona geniculata,
該種主要分布於歐洲,
看來這張照片可能是iNaturalist在亞洲的第一筆紀錄。
過去拍了數萬張照片,許多看似沒用的,
但在某一個時機點出現,瞬間變成很有價值。(202511/1杉林溪之旅)

關於褸網蛛,
早年只有一種中華褸網蛛 Psechrus sinensis,
已從名錄移除,改為3種
鎖孔褸網蛛Psechrus clavis
墾丁褸網蛛Psechrus kenting
台灣褸網蛛Psechrus taiwanensis,
嘎網所拍的紀錄可能都是鎖孔褸網蛛,
其斑紋雖不完全相同,但主要特徵是符合的,
加上環境觀察目前把牠歸到同一種。(2025/10/30)

人生下來就有求生的本能,
雖然知識很容易獲取,
但要自己的體驗才有作用。
在覺知的狀態下,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宇宙的訊息,
告訴你當下應該怎麼做,
我們太執著於過去的經驗去處理事情,
而失去創新的機會。
宇宙的光和大自然充滿無盡生機,
只有在清明獨處的當下,接受和實踐。(2025/10/29)

台灣昆蟲之旅來到杉林溪,4天3夜,
第2天喉嚨痛,眼睛又進沙,但並不嚴重。
園區昆蟲不多但也拍了861張,
其中一隻獵椿若蟲,上次在拉拉山拍過,
這次又見了4隻,覺得是塔獵椿的終齡若蟲。
鑑定這些照片貼到嘎網要花很多時間,
累了,放鬆的方法就是再去旅遊。
《車泊》吃、睡都很克難,但體力反而比在家還好,
也許是大自然所賜予的能量吧!
杉林溪海拔約170O公尺,
早上水面泛著綠意,下午雲霧彌漫,
難得清閒,醉翁之意不在蟲。(2025/10/28寫於大溪)

垂雅蛛,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,
個人從土城、大溪到拉拉山、阿里山記錄過數十次,
發現高海拔的個體較鮮豔,斑紋略有不同。
本屬2種,也許高海拔是另一個種,
但記錄到該環境的雄蛛,看起來應該同一種。
鑑定是很痛苦的,現在我把《困擾》轉化成《樂趣》,
不急著知道答案,不需辯論,而是繼續《觀察》,
譬如雌雄交尾、同一環境的若蟲或近似個體、
海拔高度,再參考網路圖像,
從中找到《關鍵》特徵,再來修訂也不遲。(10/22)

這種之前都用Cestrotus
obtusus 學名,
主要分布安徽、浙江、南京、江西、福建等,
台灣名錄沒有這個學名。本屬台灣2種,
黃楯縞蠅 Cestrotus flavoscutellatus已被認定是這個物種,
但從外觀上難以分辨中國和台灣這2種。
分類是不斷修正的結果,
這表示嘎網的維護是很重要的,
它不只是資料庫,
而是可以隨時更新、增加的網站,
嘎網不時傳遞自然和生活訊息,說它是一件藝術品也無妨。(2025/10/21)

帶紋靈樹洞蠅分類於樹洞蠅科
Periscelididae,
體長只有2mm,在姑婆芋葉面活動,
不時向上、向下、向左右爬行,
没停下一秒鐘,能拍到很幸運,
以前怎麼都没發現有這種小蠅,
而且該林道數量還不少,
拍蟲的樂趣在於發現,
對於長時間尋找雙翅目的人來說,
能鑑定出是什麼科已經不錯了!(2025/10/19)

台灣昆蟲之旅來到拉拉山,三天二夜,
扣除上下山實際拍照是一天半,
老婆說我心定不下來老是往外跑,
其實它讓忘記年齡而年輕起來。
夜晚在拉拉山公有停車場,
當晚至少有8部車宿,看來喜愛車泊的人不少,
車內空間雖窄小,身體卻擁有整個山林和星空,
這種感覺只有自己能體會。(10/18)

夜晚要開車,竟發現車窗有一對蛾交尾,
怕驚動用手機拍下來,放大看是Y紋艷青尺蛾,
姿態優美,趕緊再回家拿相機來拍。
這又是一張美麗的回憶,
越來越相信有些昆蟲好像不是我去找,
而是牠們飛來給我拍的。(2025/10/17 寫於大溪)

網頁裡某些學名會打上一個
? 號,
昆蟲分類確實不容易,
除了一般熟悉的物種外,
嚴格講鑑定都要有標本檢視做依據。
嘎網已羅列一萬多種昆蟲,
我們會盡可能提供一個方向,
即使錯誤的鑑定也是一種過程,
但並不表示它没有意義。(2025/10/16 寫於大溪)

一張照片開啟我一個新的視野,
不是鑑定到一個學名,
而是發現一隻可能稀有的昆蟲。
發現本身就是一種科學,
因為發現讓我們提升到另一個層次,
原來:宇宙來自於虛無,
光來自於黑暗,
生命來自於寂靜。
(以上與嘎網的朋友共勉)(10/14)

網頁越整理越清晰,
透過不斷的觀察和檢視,
同樣的環境或海拔高度的紀錄,
提供了物種棲息的狀況。
今天最開心的事,
發現蓬萊蟱蛛和草間蟱蛛,
這2種之前都拍過了,
前幾天在奧萬大又拍到牠,
終於把這2種弄清楚了!(10/13)

努力並不一定會成功,
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有希望。
有一種歡喜與隨緣,
也許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,
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
活在當下。(10/12)


台灣昆蟲之旅4天3夜,第1天到都達部落,
第2天用goole導航爬上翠峰(箭頭指向的農車路),
山勢峻峭,把我嚇一身冷汗,
如果不是四驅車肯定上不去,
這是我此生山行最恐怖的回憶。
第2-3天在奥萬大,第4天本想去杉林溪,
但手機出現綠色光束,擔心導航故障,便取消了,
夜晚在清水服務區過夜。
山行之旅拍最多的是雙翅目,這類昆蟲很難鑑定,
像瞎子摸象自得其樂,我的工作是影像紀錄,
能留下照片比較重要。

具有一個大象長鼻子的沫蟬,
這種《象沫蟬屬》有9種,
外觀很像《阿里山白紋象沫蟬》,
就差前緣附近的一條白色橫帶角度比例不一樣,
應該就是不同種了!
某些斑紋就像人類的基因,
是祖先遺傳下來不可逆的《印記》。(10/6)

以為是塵蛛,在不斷的摸索裡,
靈感來自於那個黑色的大頭,
終於確定是壯頭蛛。
腹部有2枚白斑,端部有4個瘤狀突起。
頭好壯壯!
拍照、鑑定的過程難以言喻,
非常辛苦,卻是生命中最精彩的紀錄。(10/5)

20多年來拍了上萬張照片,
這些昆蟲檔案從開始至今,幾乎都被完整保存。
早年用光碟備份還留著,
現代用一顆硬碟便可以容納全部照片。
而鑑定的方式也從紙本進化到Al的世界,
即使再放100年,照片也不會蛀蝕泛黃,
永遠是那麼光鮮亮麗。(10/4)


床上有幾隻螞蟻,
半夜被咬很困擾,
用手電筒照,找到了螞蟻進出的巢穴,
想知道是哪一種螞蟻,拿相機拍了下來,
沒想到旁邊有一隻2mm的小蟲,
原來是書蝨 (穀粉茶蛀蟲),
檢視畫面又發現還有一隻更小的拉氏擬竊嚙蟲,
只有1.3mm,這2種都是我的首拍。
攝影的樂趣在於發現,
這些是我目前生活的全部。(10/4)

當你決定走自己的路時,
就別猶豫只顧往前,
路程中歡喜接受任何挫折,
就像把玩魔術方塊,
日久熟練就會找出規則,走到目的地。(10/2)

從大雪山遊客中心下來,天氣變好了,
前方可停車便下來拍照,從環境看應該不會有蟲,
都是芒草,海拔高不適合一般植物生長。
但卻出我意料,竟然有拍不完的小蟲,
而且每一隻都是首拍。我納悶,這是什麼原因?
左邊很多,右邊没半隻,
可能靠山才選擇能遮蔽的環境棲息。
但這種芒草環境平常也不可能有那麼多蟲,
我又猜,應該是剛下完雨,昆蟲爬上葉面晾乾身體吧!
這是今天一次完全不一樣的體驗。

到大雪山4天3夜,回家一整天只處理8張照片。
從東勢後便没有店家,吃住睡都要靠自己,帶去的食物都用光了。
最後一天停駐點附近山勢不錯,但最後還是没點燈,
不是不想,而是一點燈又得拍數百張,要點燈以後再專程來,
上圖是在山莊的餐廳外牆拍的。

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燒,
如果到85歲我還有現在這樣的身體,
可以車宿旅遊和拍照做網站,
那是我人生最大的期待。(9/28)

颱風過去了,花蓮災情慘重,
是大自然的力量,還是我們無法理解生命的意義。
準備3–4天的糧食要上山,
好像漫無目的,
此生該做的都承受了!
現在是釋放自己回到最初始。(9/24)

昨天在大溪附近拍照,
喜歡走隱蔽的森林小徑,
毫不放棄紀錄每一隻小蟲子,
漸漸發現一些近似種有了答案。(9/22)


因為没有足够的時間去做全盤修訂,
只能隨機運作,
訪客若發現有肯定而明確的學名,
歡迎來信提供,非常感激!(9/22)

鎮西堡回來閉關5天,有點累了!
颱風下週二、三會進來,
趁明天天氣好,要上山走走。
整理網站發現一隻帶花葉蛛有了學名,
蟹蛛科Synema zonatum,與大家分享。(9/20)

多年前在太平山拍到一隻金綠岱椿象,
明明是綠色但顏色怎麼不一樣呢?
這趟鎮西堡之旅,在秀巒又看到,
拍下來還是金黃色,
於是關掉閃光燈用自然光再拍便跟肉眼所見相近,
可見某些昆蟲體色具有對光的反射機制,
可以避免天敵的獵食。更多 (9/19)
   
感謝謝瑞珍提供珍貴的稀有照片,
今天一整天都在修訂相關的物種,
發現學名、俗名近20年來異動很大,
雖然不停的更新,但一個人時間和體力有限,
無法像學術單位可以一次到位,
嘎網主要是攝影紀錄,沒有做標本檢視,
近似種、疑問種頗多,請訪客請自行斟酌。(9/18)

台灣昆蟲之旅來到鎮西堡,4天3夜,
蟲況並没有想像多,從宇老到鎮西堡,
除秀巒山谷地形較低外,都在1400 -1700公尺的環境,
但沿途少有停車的空間,只能加減拍。
看到雨後的山嵐,突然有一種興奮,
看來《賞蟲》之旅並非這趟旅程的目標,
有帶發電機是用來沖電的,晚上没有點燈,
白天晚上都工作太累了!
在窄小的空間裡,車泊並不是那麼浪漫,
但這把年紀還有當年的熱情,人生已足。(9/17)


從山上回家,當晚竟然睡不著,
車泊雖然不方便,但在大自然的環境裡,
山景、溪流和清新的空氣,
給人一種生氣盎然充滿生機的啟發。 (9/15)


從山上回來第5天,好忙,
不小心又掉進金花蟲的修訂,
感謝周年富、Andrew Chen、熊盛志等好友提供。
贊助的照片很多待處理,
但都沒空,感覺做網頁是隨機的,
沒有步驟也沒有計畫。
有點累了!想再上山車泊。(9/10)

依台灣生命大百科的描述,
這種應該就是鄭氏樹椿 Myiomma zhengi,
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,
無蟲可拍就席地而坐,欣賞大自然的綠意,
放下得失,隨遇而安。 (9/05)

台灣昆蟲之旅來到阿里山,5天4夜,
但我並没在阿里山車宿,
可能高海拔致使血壓飆升,半夜下山到石棹過夜。
每天下午都下雨,拍得不多,
但有拍到喜歡的,
像這隻蛾囓蟲就很稀有而漂亮! (9/04)

一張照片讓我掉進《跳蟲》的分類整理,
花了2天時間,下週要到阿里山。
不是不想住旅館,龐大的開銷我付擔不起,
花掉大半的養老金,常跑山路老車安全有顧慮,
換了一部中古車也要60萬元,
請不起志工,放大照片也都自己一個人做了。
網站既然要公開,維護就不能停止,
昆蟲攝影雖是個人的興趣,
而嘎網卻成為一個難以割捨的宿命。
請支持使用者付費,
那會是《嘎網》繼續前行的動力。
謝謝!
第一銀行 / 代號 007
帳號: 29168202331
戶名: 林義祥

看到長足虻就拍,累積數百張照片後,
從觀察中漸漸理出一些頭緒,
發現一隻翅膀白斑不一樣的毛瘤長足虻,
即使對這種鑑定没有保握,
但我們的生態攝影仍是樂此不疲。(8/29)

台灣昆蟲之旅到觀霧4天3夜,
這種車泊攝影將是我的未來日常。
不急著趕路,從2000公尺的觀霧山莊往下拍。
這一種象鼻蟲曾在大雪山和杉林溪拍過,
也許構圖的角度終於查出是Hylobius niitakensis,
顯然再次回顧會有新的體驗。 (8/28)

感謝:謝瑞珍提供條斑豔粉蝶(左)
,以上這3種型不容易分辨。

感謝:江明穎提供精彩照片。

一般食蟲虻體長10-30mm,
但這隻毛足食蟲虻非常小,
體長僅6-7mm,駝背,
喜歡獨佇枝頭,
有拍過的人一定會有印象。(8/8)


江明穎的精彩攝影!

拍照越來越隨興而自由,
不需要設定目標,有什麼拍什麼,
早一點出門可以避免塞車,
也不急著回家,
我常在超商打電腦,把當天的照片整理到嘎網,
太晚了便在超商用餐,在停車場過夜。
|